工业支柱
逐步确立的主导地位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逐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于70年代中后期获得较快发展,改造、扩建和新建了一批食品、机械、电器、纺织、塑料、造纸等基础工业企业,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33亿元。
建市后,特别是“八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在呈现出多种经济成份并进、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到1996年底,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204家,国有、集体、其他类型工业企业数分别占总数的16.3%、79.5%和4.2%,产值比重分别占40%、42%和18%;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9亿元,是建市初的5.7倍,年均递增21.25%;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上交税利1.48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3%。企业在职职工6.6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4700元。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6亿元,比1987年增加15.5亿元。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建市初的25.5%上升到33%,已经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建筑建材、丝绸、医药六大支柱、32个行业、10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并且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势骨干企业和拳头名牌产品。
显著提高的装备水平 建市10年来,完成技改投资12.5亿元,开发新产品536项,其中具有国际水平的16项,具国内先进水平的163项,填补省内空白的190项。市化工集团公司粉末涂料生产技术,永新公司真空镀膜包装生产线及技术,金马集团公司摩托车仪表生产技术和设备,朝阳集团公司分马力电机生产技术,三联和皖华公司传感器生产技术,屯溪高压阀门厂热模锻生产技术,市特钢厂不锈钢薄板细丝生产技术及设备,市化纤厂丙纶细旦长丝生产设备,屯溪造纸厂1880长网设备,歙县树脂厂双螺跻塑设备,市汽车电器厂现代管理技术及设备,黄山第一机床厂树脂工艺,祁门瓷厂煤气窑等一批重点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都达到了国内生产水平。
驰名中外的名优产品 形成了一批名特优工业产品,其中国优名牌工业品4种、部优30种、省优70种;1996年工业品产销率95.3%。朝阳微电机、金马摩托车仪表及永新复合包装材料产销量分别居全国和华东地区同行业之首;“祁红”名茶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六味地黄丸(液)、西园喉药、多功能工具机、车床、铣床、阀门、罐头、瓷器、床单、白厂丝等产品畅销全国,享有盛誉,工业出口产品达29种。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徽墨、漆器工艺等一批传统产品依然焕发异彩,驰名中外。
不断深化的企业改革 “八五”期间,全市85%的中型企业和40%的小型企业进行了股份制、兼并、破产、租赁、拍卖、托管等各种形式的改革,其中15户企业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集团发展到11家。“九五”开局以来,工业改革在整体推进中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破产重组、增资减债、转机建制工作迅速铺开,23家企业依法破产,部分企业转换机制,增强了活力,开始走向新生。
农业基础
蓬勃发展的农村经济 黄山市的传统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和落实“林茶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农业生产方针,为农村市场经济的起步和发展注入了活力。
“八五”期间,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实行科技兴农战略,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振兴。
90年代以来,全市坚持“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以贸牵头,两翼齐飞”的农村发展战略,大打农业开发战和扶贫攻坚战,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创汇农业,探索产供销、贸工农、旅工农一体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快了农村奔小康进程。1996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116亿元,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已由1987年的61.9:28.3:9.8调整为现在的30.8:52.6:16.6,亿元乡镇达到28个,已有77个村步入小康行列。
势头强劲的种养业 近几年,农村种植养殖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播种面积130万亩,粮食总产仍保持在36万吨以上,品种以谷物为主,小麦、玉米、黄豆匀有种植,菜籽、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0多万亩,年总产2.5万吨以上。桑园15.5万亩,年产茧5500多吨;茶园80多万亩,总产2万多吨,其中年产名优茶3000吨以上;保持了黄山市在全国著名产区的领先地位。果园10多万亩,年产各类干鲜果1.2万余吨。大牲畜、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6.5万、95万和330万头(只)以上,年产肉类4.7万吨、禽蛋5000吨;还发展水面养殖16.5万亩,年产各类水产品1万多吨,河湖库区拦网养鱼、网箱养鱼和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6000多万多亩。
初战告捷的林业“二创” 林业以优化生态环境为重点,1990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35多万亩,合格率达99.4%,全市已于1994年提前实现消灭荒山目标,连续多年获得省政府表彰。以经果林、竹林和中药材为主的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林种结构得到调整。建立股份合作林场749个,经营面积110多万亩。
已具雏形的农业产业化 “八五”期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初步建立了10个规模较大的商品基地,涌现了一批农业产业化方面的新典型,祁门县黄山食用菌(集团)公司实行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系列开发,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歙县、黟县已初步形成栽桑――养蚕――缫丝――制绸――服装加工――出口创汇一条龙经营。全市现有乡镇企业50344家,其中乡村企业3228家,联户、个体企业47116家,营业总收入达66.3亿元;从业人员1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型企业达1130多家,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其中乡镇出口企业发展到50多家。
旅游崛起
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发出“把黄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奏响了黄山旅游业发展序曲。198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市。1990年4月,黄山市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开发开放“一线两点”的战略重点。1983年,省政府成立了黄山规划委员会,黄山总体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及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规划等重大课题进一步展开。18年来,特别是建市以来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到“八五”末,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所占份额分别达到28.6%、11%、11.5%,超过全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平均水平,成为黄山市名副其实的牵头产业。
初步形成的大旅游格局 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开发与保护并重,硬件建设和软件发展并举,多种经济成份经营并存的原则,以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益为目的,加强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科学规划、管理和利用,突出黄山风景区,建设南北自然风光旅游线和东西历史文化旅游线,开发齐云山风景区、太平湖风景区、黟县桃花源景区、屯溪老街、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古民居景区和牯牛降保护区,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同时,全面启动了黄山旅游度假区、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和黄山绿谷开发区的建设。旅游业由70年代末的单一型观光游发展成集观光、休闲、修学、风情、民俗、美食、文化、寻古、探险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格局。
拥有旅游涉外宾馆饭店31家,星级宾馆17家,一、二类旅行社15家,三类社70多家,年接待能力可达800万人次。
旅游经济产业化进程得到加快。已建立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发行上市了8000万黄山旅游B股和4000万黄山旅游A股,成为国内首只完整的旅游概念股;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专业镇、村、户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八五”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68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67.5万人次,入境旅游者占全省的2/3;旅游直接收入20.4亿元、创汇7756万美元,年递增分别达到45.2%和34%。
外经新姿
重点突破的招商引资 利用外资取得突破。目前,全市已批准三资企业137家,总投资2.48亿美元,直接利用外资达4779.8万美元。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三资企业中生产型企业占60%以上。
稳步增长的出口贸易 1996年,全市外贸出口收购总值4.53亿元,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17家,出口商品37种。外贸出口供货额4.5亿元,比1990年翻一番多;始于1993年的外贸自营出口由当年的269万美元增加到1387万美元,增长5倍。全市出口商品由工矿产品、农副土特产品和部分轻纺工艺美术品三大骨干组成。其中工矿产品占出口比重的95.31%,机电、精细化工、环氧树脂、服装等产品已成为出口大宗产品;农副产品中的水煮笋、贡菊花等,也深受外商客户的欢迎。全市出口已通达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屯溪茶厂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日益活跃的协作与交流 成功地举办了5届黄山国际旅游节,与日本藤井寺市互结友好城市,与美国密尔布瑞市加强了友好往来;同国内各大中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11省25地市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八五”期间,开展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170项,吸纳和引进了一批奖金及技术管理人才。
商业溢彩
黄山市商业机构有23506个,从业人员5.07万人。其中国有商业机构1009个,私营个体商业20923个,其他性质商业机构1574个;有供销社123个,饮食服务机构4041个。黄山市各类商场、商店和集贸市场众多。其中享有盛名的重点商场、商厦主要有坐落在繁华市区的等。另外,还有一批深受欢迎的特色商店,如屯溪老街店铺林立,各种艺术品和土特产品琳琅满目,“同德仁药店”、“程德馨酱园”等有百年老店之称,黄山旅游商贸城透视出现代商街气息。在各区县城,中心商场、商厦也颇综合性市场49处,专业市场9处。群众购买力不断提高,物价相对稳定,货源充裕,市场活跃。199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0.5亿元,比“八五”初期翻了一番多。其中国有商业完成8.4亿元,集体3.4亿元,其他商业8.7亿元,分别占41%、17%和42%。
金融活跃
金融形势稳定,银行存款额度逐年增长,备付能力逐步增强。1996,银行各项存款、货款余额分别达到37.33亿元和32.78亿元,比年初增加8.18亿元和3.88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日趋完善。专业银行职能逐步强化,新组建了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实现平稳脱钩。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已达979个,其中市分行8个,支行32个,营业所37个,储蓄所、分理处、代理处共180个,城市信用社10个,农村信用社131个;从业人员达5065人。农村合作基金组织已发展到40个,融通资金能力增强。
保险服务
1996年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已扩大到1227户计8.7万人,覆盖面达94%;人寿、财产承保额达164.47亿元,保险理赔达0.76亿元;参加失业保险企业覆盖面达85%,保险统筹职工5.6万人;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正在逐步推行。以市社会保险局、中保财险、寿险公司为主体、平保公司等保险机构相结合,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全市社会保险体系,为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