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黄山市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旅行社许可证号:L-AH000063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黄山天气 | 付款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水墨徽州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诗句。汤显祖在晚年时,应休宁一个徽商的邀请,为圆梦徽州,来到徽州游玩。到了徽州之后,原先对徽州有点不屑的汤显祖惊呆了,他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的地方。汤显祖的感受实际上是每一个走进徽州人的感受。在徽州,建筑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生辉。从高空俯瞰,青山绿水花丛中,总有黑白相间的老房子或隐或现,就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长卷,同时,也像是一座露天的古代建筑博物馆。
  
美丽的雄村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侨寓扬州的徽州盐商程庭回歙县岑山渡省亲,他是第一次回到自己的老家,这次省亲,给他的印象太深。在他随后所著的《春帆纪程》当中,程庭记下了所看到的新安江两岸的美景:

       徽俗士夫巨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亲则有祠……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
 
   程庭看到了歙县岑山渡附近的雄村。这是徽州一座有名的村落。这个村落风景优美异常,清澈的新安江从它的旁边流过。在江边,我们看到了一片茂密的桃树林,在桃花盛开的日子,一片姹紫嫣红。在长达上千年的历史中,这里一直人才辈出。其中名宦当首推清代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尚书。有了这两位朝廷的大官,雄村当然“所在为雄”。有一位名叫曹元宇的雄村游子曾作了一首《题雄村图》,对故园作了颇为自得的描述:
 
  练江蜿蜒村前绕,上接岑山下义城。
 
  竹为饰山疏更密,云因护阁散还生。
 
  雄村只是徽州的一个普通的村落。可以说,徽州的任何一个村落,都是这样的如诗如画,藏龙卧虎,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动人传说。
 
  西递是个样本
 
  黟县西递村,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我们从高处俯瞰,觉得西递的古民居群的确像一只船形。西递村的名字由来,与“东水西递”有关,村边的溪水不向东,却向西流去。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是古代交通要道,设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所以取名“西递”。
 
  据徽州西递《胡氏宗谱》记载,现在西递大族胡氏原本是唐代皇族的后裔。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晔受梁王朱温的威逼,被迫从长安迁都洛阳。仓皇之间,到了河南陕州,皇后何氏生下一个男孩。李晔深知此去洛阳凶多吉少,于是命令何氏将婴儿用帝王衣服包裹起来,设法藏匿民间。当时,歙州婺源人胡三正在陕州做官,为了替李晔分忧,胡三便丢弃官职,接纳下皇子,悄悄潜回了家乡婺源。公元907年,朱温篡位,自立为梁朝,李晔一家全部被杀,唯有逃离虎口的皇子幸免。而在婺源,胡三将皇子改姓为胡,取名为昌翼,昌是吉祥平安,翼为翅膀,意思是平安地飞离了虎口。
 
 
     后来,胡昌翼长大成人了。按照一般故事的延续,下半部分就是李氏孤儿知晓家世,然后报仇雪恨什么的。但似乎是,什么也没发生,故事便戛然而止。胡昌翼后来虽然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但什么行动也没有,他选择了一条耕种垄亩、研究经学的人生道路,一辈子再也没走仕途,只是娶妻生子,终老婺源。一直到胡昌翼五世孙的时候,其中一支由婺源转到了西递安居。可见,胡昌翼是西递胡氏的第一世祖。
 
  西递就这样诞生了,它有了自己的历史。而更多的徽州村落,也就是在战乱和悲愤中产生了。徽州早先是山越人生活的地方,后来由于中原战乱,士族颠簸流离,不断迁入。在徽州历史上,曾经历过东晋、唐末和南宋三次人员大迁徙。这些迁移来的中原人反客为主,最终成为徽州民居、村落的主要建立者。
 
   当初,外来移民多举族迁移,又聚族而居,保持着严密完整的宗族组织形式。徽州历史文献中记述道,“乡落皆聚族而居,族必有谱,世系数十代”。一村一姓,世代相延。比如郑村为郑氏世居,棠樾为鲍氏世居,唐模为许氏世居,潭渡为黄氏世居,蓝田为叶氏世居,西递为胡氏世居,宏村为汪姓世居,上庄为胡氏世居,汪口为俞氏世居,等等。随着人口繁衍,世居的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呈饱和状态,于是开始分支、“裂变”,族中某一支或若干支独立而出,寻找新的山头水口,建立新的居所,新的居所逐渐发展,又形成新的村落,由小而大,然后再分裂、生成,循环往复。徽州的宗族及分支,好比汩汩流淌的新安江,由发源的涓涓细流,到激流飞湍的滚滚江水,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徽州村落的发展同样也是经济发展的见证。从南宋到明中叶300多年,是徽州社会稳定发展时期,也是徽州民居、村落稳定发展时期。耕读文化成为这一时期徽州的主流文化,使得徽州民居显得朴素、家常,具有浓郁的田园风貌。明中叶至清中叶这一阶段,是徽州经济文化勃兴鼎盛期,徽州民居、村落发展盛极一时,规模空前。据记载,徽州“每逾一岭、进一溪,其中烟火万家、鸡犬相闻者,皆巨族大家之所居也。一族所聚,动辄数百或数十里”。徽州一度成为江南富饶之地,村落人口超过一千人的比比皆是,而在人多地少的徽州,当时出现这样的“千丁之村”,的确罕见,即使按照今天的农业生产力条件测算的话,也是惊人的社会景象。
 
  徽商,无疑是徽州村落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推动力量。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对于徽州来说,近古时代徽商的崛起,造就了徽州经济的空前繁荣,也成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而这一点,最直接地体现在徽州建筑上。
 
  徽商的兴起仍是时势的产物。随着农业社会的进程,社会也随之发展和变化,明中期之后,中国东南部经济的较大发展,城镇日趋繁荣,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发生了一些变动,其标志应该是:以贩运奢侈品和土特产品为社会上层集团为主的商业,向贩运日用百货、面向庶民的商业转化。在这过程中,徽商正好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登上了商业的大舞台,并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叱咤经济风云。从明朝中叶的完全兴盛后,徽商的发达一直持续了300多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关于徽商的成因,专家学者一直有各式各样的推论,但一个共同点就是,徽州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是徽商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徽州靠近江浙发达地区,外面致富的机会多,而当地人多田少,有着发展经济的局限性,因此被迫走向山外的广阔天地;同时,徽州人大都来自中原,在骨子里,就有闯世界的血性。
 
  当年徽商的去路主要有四条:一是东进杭州,入上海、苏扬、南京,渗透苏浙全境;二是抢滩芜湖,控制横贯东西的长江商道和淮河两岸,进而入湘、入蜀、入云贵;三是从大运河北上,往来于京、晋、冀、鲁、豫之间,并远涉西北、东北等地;四是西进江西,沿东南进闽、粤,有的还以此为跳板,扬帆入海去日本从事对外贸易。
 
  徽商的经营范围先是本地生产的茶叶、木材和文房四宝,尔后贩卖外地的粮食、棉布、瓷器等,然后再是“货无所不居”。在明代,最大的徽商已拥有百万巨资,超过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大船东勒迈尔的实力;在清代,徽商的商业资本已激增至千万两白银之巨,其经营的资本金额度,已达到了当时商业的巅峰。
 
  但在当时,由于积累起的财富得不到更好运用,很多徽商们只好重归故里,将大量商业利润转移回了老家,用于购置土地、建造房屋,力求让自己的子孙们科举入仕,获得功名。于是,那些雕梁画栋的徽州建筑就这样一幢幢地耸立起来了。
 
  在现在的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村的檀干园,有很多楹联层出叠见,其中一副长联可以说是充分地表达出了当地人的居住理想:
 
  春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
 
  看紫霞西耸,飞瀑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可以想象的是,在外漂泊奋斗的徽州人,一旦回到山清水秀的家乡,环绕身边的是鲜花、小鸟、野草、池塘,这样的情景,他们将感到何等的心花怒放、轻松愉快!对于衣食无虞的徽商来说,生活在这样的“桃花源”中,实在是人生的最大惬意。
 
  像西递村,在其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叫胡贯三,他是胡姓第24世祖,清朝道光年间人。据记载,胡贯三曾经营有36家典当行和20余家钱庄,遍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大商埠,资产折白银500余万两,财产居于江南巨富第六位。胡贯三在发了财回到故里后,同样也是大兴土木。
 
  到了明朝,西递进入了一个高峰。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大约200年里,西递胡氏宗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鼎盛时期的西递,有600多座宅院,99条巷子,90多口水井,人口大约有一万人,比今天的西递人口还要多上3倍。可以想象的是,当时那么多的胡姓之人聚集在这块地方,烟火肯定是相当旺盛的。伴随着人口高峰的,是当时的住宅建筑达到了高峰期。那时西递的建筑,多为前店后铺、前铺后户的传统格局,直街与横路街交错延展,车水马龙,人流如涌。

 
星罗棋布的民居群落
 
  以宗族血脉关系为纽带,经过数十代繁衍而成的西递,是众多徽州古民居群落生成、发展的一个样板。斗转星移,岁月更迭。如今,遗存下来的徽州古民居,属于明代的数以千计,而清代的要数以万计。徽州著名的古民居群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关麓、呈坎、昌溪,等等。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西递古民居群,就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440多幢,实属罕见。有着“歙南第一村”称号的歙县昌溪古村,自明代所建的西静庵起,到村北海瑞手书的“务本堂”界止,形成一条长达3公里的古建筑群,其中古民居就有800余幢。位于黄山市徽州区的潜口民宅,设有“明园”和“清园”,当地人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明清建筑,如乐善堂、曹门厅、方文泰宅等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古建筑群,也是了解徽州民居等建筑特色的一个窗口。
 
  千年文化古村呈坎,在解放初期,有明代民宅43处,其中有多座是豪宅。像罗会泰宅,又称老虎洞,整个建筑为两层楼结构,呈正方形,其底层高达6米,整个建筑高度比现代三层楼还高。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周干峙1995年在呈坎考察时,看到许多高大雄伟的两层楼,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荫余堂”,原坐落于休宁县黄村,因为一个文化交流计划,由美国有关方面斥资1.25亿美元,经过7年研究、施工,漂洋过海,“移民”到美国,这栋老房子建于清康熙年间,由黄姓富商建盖,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拥有16间卧室,以及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等,在搬迁过程中,拆下的砖木石件达1万多件,被装上40个国际标准货柜,运至波士顿,在美国最古老的十三家博物馆之一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得以重建、展出。
 
  10多年前,对乡土建筑有过精心研究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曾对黟县的关麓作过深入的考察,在与十几位专家教授详细绘制全村古民居分布图时,陈教授发现:关麓村中的古民居群落竟然呈“九龙戏珠”之势!这一发现,让他非常兴奋。在关麓,同样也遗留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古民居,其建筑式样大同小异,或者说基本能代表徽州各地流行的传统住宅。这个村的核心建筑,为“八家”住宅,以清代著名书画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为首,自北向西依次为“涵远楼”、“吾爱吾庐”书斋、“春满庭”、“瑞霭庭”(双桂书屋)、“问渠书室”、“安雅书屋”、“易安”小书斋。这极具特色的“八家”建筑,是一户徽商兄弟八人所建的,外观上八座宅院各自独立,自成单元,每栋宅子都有自己的天井、厅堂、花园、小院,而实际上楼与楼之间,都有门户走廊互相连接,相互沟通,如同一体。这样一来,既可以防备兄弟不和时出现尴尬,更可以联手抵御外族外姓的侵犯,无疑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强大的宗族观念和势力。可惜的是,八家建筑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现有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经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艰辛努力,徽州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
 
  清中叶以后,徽州民居、村落逐渐走向衰落,经历着兵燹战火等天灾人祸的毁坏。清光绪年间,画家黄宾虹从浙江返回歙县老家郑村时,就慨叹今不如昔、凋敝不堪的情景。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徽州古民居,仅是劫后余生的一部分。(赵焰 张扬/文)
 
Copy © 2010-2020 [黄山春秋国际旅行社]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L-AH000063 ] 地址:黄山市屯溪仙人洞新苑6幢401室   法定代表人总经理罗阳
24小时服务热线:13955974196 电话:0559-2312377 2312318 传真:0559-2312399 客服扣扣:2523095776 / 2309549956 投诉电话:0559-12345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E-mail:hscq126@126.com 皖ICP备18014645号-5 皖公安备341002020003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