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黄山市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旅行社许可证号:L-AH000063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黄山天气 | 付款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水墨徽州
 
   徽州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理学家朱熹的家乡。自古以来,徽州就对“程朱理学”非常推崇,并身体力行。包括民居在内的徽州建筑,其审美的核心就是“礼乐”,体现了传统的人伦秩序、道德观念,讲究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徽州古民居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无比的雕刻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等,可以说,都深深地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美学观念。
 
  优美的韵律
 
  初到徽州的人,第一眼看过去,就会被徽州古民居的外在形象所吸引。徽州民居是点、线、面的巧妙组合,而黛瓦、粉壁、马头墙这三者,应该是徽州古民居外部造型的三大特征了。这三大特征,决定了徽州古民居有着强烈而独特的审美视觉。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徽州古民居,多随地形自然起伏,远远望去,错落有致,恢宏壮观。而满眼的黑白相间、光影交错,更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那鱼鳞似的灰瓦、高高的白墙,就是跳动的音符。在当地被称作“五岳朝天”的高低错落的五叠墙或马头墙,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徽州民居的独特韵律美,在蔚蓝的天际间,墙头轮廓分明,空间层次丰富,给人的感觉就像由箫或者是古筝奏出来的乐曲,余韵悠长。
 
  徽州古民居的外墙是用砖砌成的,表面涂抹白石灰,因为风雨的侵蚀,原来洁白的石灰外墙慢慢成了灰色,青色小瓦也变得墨黑起来,无形中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在整体色彩效果上,徽州古民居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显得清新素雅。而连成一片的黑白相间的古民居建筑群体,也使人联想到太极图的阴阳鱼,既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
 
  徽州古民居在材质上的选择,又加深了这种美学效果。在徽州,不管是普通民宅,还是富豪大院,一律以材质的自然美,营造出平易感、亲切感,以及玄妙感。墙基上堆砌的青石或者麻石,质地鲜明,雕凿方整;门楼、门罩、花窗上的砖雕不以五色勾画; 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清水墙不添加任何涂料,处处显示质朴美。徽州古民居建筑取材纯粹为砖、木、石。材料本身也是有“性格”的。木料富有温暖感,石块具有粗重感,砖块遵循的是规矩原则,水磨石具有光洁感。这些无生命的物质材料,一旦经过技术和工艺的巧妙结合和处理,化为空间秩序和形式,显示出丰富的美学意蕴。
 
  从深层次来说,徽州古民居在色调上、材质上的选择,体现出的是老庄美学观。出自徽州的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大抵圣人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 ”老庄追求平淡自然、顺应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并深深渗透在古民居建筑艺术之中。
 
 独特的马头墙
 
  徽州古民居还具有独特的造型美。徽州古民居普遍以高大的外墙围合起来,采用硬山做法,马头墙高出屋脊,依循屋顶坡度层层跌落的,呈现水平阶梯形状,也有马头墙中间高两头低,露出双坡屋脊的,半掩半映,半藏半露,呈折线变化。间有弓形做法的,曲线与水平线柔和相接,富于变化。徽州一些“大宅门”的侧面马头墙层层叠叠,或平行起伏,或垂直交错,有着递进、重复、交叉和贯通的建筑形态,静中有动,生动活泼,让人体悟到有张有弛、刚柔并济的自然节律。在黟县,木坑村的许多古民居依山而建,而顺着山势“游动”的马头墙和曲墙,有隐有显,有曲有直,展现的是非常优美的视觉效果。歙县黄备村的古民居建筑也颇具特色,青山环抱,溪水穿村而过,民居四周都有高墙围起,房屋外墙除大门外,还多用漏窗点缀在白墙上。马头墙呈阶梯形,高出屋面,有些墙头还装饰有卷草如意一类的图案,显得清幽美丽。
 
  对于徽州古民居普遍采用的马头墙,有关专家从建筑学上加以“分解”,认为它由三个部分构成:墙体,拔檐、垛板、垛头和马头墙脊。马头墙的起伏,源于三个要素的综合:一是地貌的要素,包括地形的起落,顺着自然弯曲的溪流布置而辗转的。地貌有其独特形制和内在脉络,它决定了徽州古民居轮廓线的中心——马头墙的起伏、走向;二是徽州古民居的建筑高度,一般在一到三层间,它影响了马头墙的起止;三是马头墙呈阶梯状以及因灰瓦强化的轮廓线,有断有续、似断实连,节奏感明显。一般而言,马头墙为阶梯状山墙,同一标高的一段被称之为一档,根据建筑物的进深尺寸确定山墙阶梯数和尺度,工匠称之为“定档”,进深大,档数也就多,但每坡屋面不会超过四档。

 
  徽州古民居高筑外墙的做法,既是出于美观装饰的需要,以打破一般墙壁的单调,也是有实际功效的。像马头墙高于房顶,而且其是砖石所制,可预防邻家失火,殃及自身或者是“火烧连营”,所以又称“防火墙”、封火墙、屏风墙等。徽州民居不但外墙耸峙,一般还只在二楼左右的高度开有一扇小窗户,这种小窗户有的装饰有寒窗苦读的冰裂纹样,有的则是喜鹊登枝的剪影,当然,开设小窗户并非为了漏景需要,而是有着防盗和安全上的考虑。镶嵌在高墙上的小窗户,既减弱了从高处泻落的光线,又不使盗贼有落脚之处。
 
  “横看成岭侧成峰”,通常看,一般马头墙是层层有序,缓缓跌落,似乎隐藏了旧的等级观念和激流勇退的意思;而换一个角度看,马头墙也是拾级而上,层层递进,寓意人生需要步步为赢。徽州人贾而好儒,对于个人的进退去留,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徽州士人一直以来都比较进退裕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立功则立功,不能立功则立德立言。在诵读声不绝于耳的徽州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徽州人,不论是做官、经商,还是务农、做手艺,都能勤勤恳恳,励精图治。他们能走四方,向外开拓而不会固守家园,而在外奔波打拼时,又不忘故土乡情;当开拓有限,止步于前时,他们也就叶落归根,徜徉在故里的青山绿水中。
 
  马头墙还是徽商雄起时代的见证者。徽州男人常年在外奔波经商,家中只剩下妇女和老弱之人,一旦遇到窃贼,高高的马头山墙就成了屏障;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为了禁锢女性,锁锢年轻女人对外界的好奇与青春的躁动。在徽州,曾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对夫妇结婚才三个月,丈夫就出了远门做生意了。一朝别离,遗恨绵绵;相思有梦,芳华虚度。年轻的女人以刺绣为生,到每年的年底,就将平时辛辛苦苦卖绣品积攒下来的余钱,换回一颗珠子,用来记住丈夫离家的年月,这珠子也就被称为“记岁珠”。后来丈夫风尘仆仆回来了,他的妻子却已经死去三年了。丈夫打开她平时用的箱子,发现里面的珠子已经积了二十多颗。这样的故事,像是一朵浪花一样,消失在众多徽商闯天下的背影里。新安江里的桨声淡远了,徽商的身影依稀难辨了,惟有风物长存,那些至今还栉风沐雨的马头墙,依然在眺望,在守候。
 
  门楼的讲究
 
  徽州古民居的正立面设计,渗透的是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强调左右对称,有着一套比较成熟的程式化手法。正面墙呈水平直线,或者是两侧高墙向中心逐渐递降,形成“井口”,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房屋内部的通风、采光需要,而且比较自然地将人的视线聚集在正门入口处,这也是建筑的局部趣味中心。
 
  有房屋建筑就得有门,作为出入口的门,它有着界定空间的作用,同时具有防卫的功能。徽州古民居的门,有大门、侧门、角门、后门、券门等,其中与墙体有关系的可分为高墙门、低墙门等。在这里,我们要着重介绍的是徽州民居的高墙门,高墙门以门头为装饰重点,形成了简易的或者复杂的门楼装饰,在实用功能上,门楼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对此,建筑专家侯幼彬在《中国建筑美学》一书中,将徽州民居门楼划分为垂花门楼、字匾门楼、瓦檐门楼和四柱牌楼式门楼等,这里我们引用的是著名建筑专家朱永春的一种划分,他认为,徽州建筑门楼可大体分为门罩式、牌楼式、八字门楼式三类。
 
  一般人家用的是门罩式门楼,位于门楣,依照繁简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大门门框上方,用水磨砖“叠涩”几层线脚挑出墙面,顶上覆以瓦檐,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这种多出现在明代;第二种是垂莲式,以垂莲柱为主要标志,就是用水磨砖在门框上部砌成垂花门形状,两垂莲柱间施以二枋联系,檐下用砖椽支承,布置疏朗,大方得体;第三种是左右设云拱或上枋脚头等。
 
  大户人家的门楼则非常讲究,用的是牌楼式,也就是门坊,常见的有单间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材料有砖、石、木等几种,古代工匠一般在大门上方挑出双角起翘的小飞檐,鸱吻角兽,下砌檐椽头,上覆瓦片垫翘,像一对展开的燕翅;飞檐下方和门楣之间的花边图案框内,镶嵌着砖雕图案。徽州区岩寺镇的进士第门楼,为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枋上雕饰有“双狮戏球”,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
 
  至于八字门楼,是牌楼式门楼的变体,变异的是它在平面上大门内退进少许,形成八字形,典型的有婺源豸峰八字门楼、歙县呈坎罗耐庵宅八字门楼,后者上部还用了月梁及斗拱承托木板壁和屋檐。有意思的是,门楼当初是从驱魔避邪的“符镇”演变而来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符镇”的意义变得模糊不清,并转化成为装点门面的装饰物,成为徽州古民居的重要构成要素。
 
  徽州民居门楼上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便是精美异常的砖雕了。砖雕是“徽州三雕”之一,砖雕制作首先要选择精细的泥土,经过人工处理除去杂质和沙粒,做成砖坯后烧成青砖,接着打坯,在青砖上定出画面的位置,凿出画面中形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近、中、远层次,最后是精雕细刻的过程,使得所要雕刻的人物、鸟兽、花木、楼台、博古等一一呈现出来。平滑明快、质地细腻的砖雕,一般用于徽州古民居的大门,包括门楼、八字墙等,成为一种独特的壁饰。黟县西递村的“尚德堂”的八字门楼高大壮观,八字墙和门框都是用整块的“黟县青”筑成,打磨得光可鉴人,边角、接缝做工精细。明代的砖雕以几何图案为主,而清代的砖雕则有戏文、传说等民俗图案,往往雕有几个层次,多的达九层,形象丰富,栩栩如生。由于徽州古民居的外墙,尤其是门墙,比较高大,门楼就成了古代工匠们施展才华、技艺的集中之地,上面镶嵌的砖雕,往往精美细致,图案多样。这样一来,平整粉白的高大墙面,成了背景,而雕刻精细入微、布局紧凑有序的门楼,成了“内容”,一个空白、疏朗,一个精细、严密,有着强烈的反差效果,一如中国画所体现的“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的美学追求。绩溪县湖村的古民居门楼雕饰,大多是园林胜景或者是戏曲人物,这里的门楼非常集中,门挨门,门对门,让人眼花缭乱,门楼上的雕刻手法极为细腻,多是三四层雕刻,最多的有九层透雕。
 
  坐落于屯溪柏树街东里巷6号、7号、28号的程氏三宅,由明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 6号、7号宅门楼向内开,门楼朝里做,砖雕图案都是“双凤戏牡丹”,形象丰满舒放,生动活泼。 7号楼前面院墙呈圆弧状,这在徽派建筑里是很少见的。 28号宅门楼采用麻石料凿制,筑仿木结构三间四柱门楼,其正楼和次楼均以斗科相托,额枋上有精美雕刻,平板梁上浮雕串莲花瓣,整个门楼立体感很强。
 
  大门一向是民居的“脸面”。尽管从宋代以来,民间住宅的建筑规格,以及构件的使用都有所限制,但徽州有的官宦人家与商人,特别用心于住宅的布局和结构设计,甚至利用其势力和地基的相对优裕,将大门修成朝外开的八字状,这样做有着遮风挡雨上的考虑,更有着身份和实力上的显摆,还有门枕,也称门鞍,门鞍以石鞍、石柱、石墩等五件组成。修成圆鼓状的门枕石,体现了“挡门鼓”避邪的意义,似乎也暗合了“击鼓升堂”之意。不过,更多的徽州人,是比较低调和内敛的。
 
  黟县西递的履福堂、走马楼、大夫第等,比较集中展现了徽州古民居的特色与魅力。其中,大夫第是清代开封知府胡文照的祖居所在,后因胡文照官封四品而在大门上嵌刻“大夫第”三字而得名。大夫第正厅堂额为“大雅堂”,天井四周裙板格扇均为木雕冰梅图案,取“十年寒窗”之意。楼上绕天井一周装饰有“美人靠”雕栏,雀替为象征权贵的倒爬狮。在“大夫第”内,还建造了一座临街的阁楼“走马楼”,它既是景观建筑,又是观景建筑,站在上面,可以观赏四周的景色,楼额悬挂有“桃花源里人家”字样的匾额,阁楼处于街角,大门就在其下面,主人想到街角人来人往,行走不便,于是想办法避让,把门朝后凹进去一块,整个阁楼向后面缩减了一米,并把紧靠阁楼的主要墙角一人高以下部分砌成圆角,门楣上还有石雕题额,写着这样一行字:“作退一步想”。将墙角处理成圆角,这寓意着为人处世要给人以方便,不过又不能毫无原则,于是墙角的一人高以上部分仍是直角。据说胡文照在任时,清高廉洁,曾大力整顿吏治,但遭到当地许多官员的反对,甚至是诬告。胡文照任知府10余年,回乡建造了“作退一步想”的阁楼,多少反映出他想尽早隐退的心理。也有一种说法,说走马楼是徽商巨富胡贯三为迎接清代三朝元老、宰相亲家曹振镛而赶建的。而如今,当地人们在举办民俗活动时,将走马楼当作了抛绣球的“绣楼”。
 
  西递村的“履福堂”,书香味浓郁,厅堂间陈挂着不少楹联,富有哲理,履福堂是徽商胡贯三的孙子、杭州知府胡元熙的儿子,收藏家胡积堂的宅第,也是西递村少见的三间三楼结构的民居建筑,是目前西递村最高的房屋之一,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西递。
 
  在宏村,被称为“民间故宫”的古民居——承志堂,是大盐商汪定贵1855年修造的,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承志堂正门“福”字下有三扇门。中间一扇门平时是不开的,因为汪定贵花钱捐了个五品官,所以中门只有在五品以上官员到访时,或者是家中办红白喜事才会打开,其他人来了只能走侧门。两扇侧门也很有讲究,为“左文右武”,仿宫廷式样,门上横梁做成倒过来的元宝状,元宝上端雕刻的如意图案,与两侧门柱和门楣一起构成一个缺“口”的“商”字。如果有人从下面走过,正好补上了这一张“口”。实际上,在古代,由于出外经商的人很多,徽州古民居中有许多大门,做得就像是一个“商”字,不但暗藏着浓厚的聚财心理,也表明徽州商人出于自尊的设计,不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来到我门下,从我这门下过,商字就成了登堂入室的必然之道。也有人说,徽州古民居的大门门楼像是仿照官帽样式,它寄寓了徽州人“贾而好儒”、“由商入仕”的想法。
 
传统的结构关系
 
  在徽州,不仅仅是单个古民居因为马头墙、大门、门楼等等的巧妙构建,而体现了形式美、韵律美,在整体群落的构建上也是如此。在“聚族而居”的过程中,总有宗法伦理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住宅的构建、组团,使内外空间的布局,与宗族、血缘亲疏关系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呼应、对称、重复、递进等错落有致的传统结构形式。
 
  歙县的郑村,是一处古老的村落,在这里有一座号称徽州现存最大的古民居——汪家老屋。老屋由“和义堂”、“善述堂”、“善继堂”、“务本堂”连在一起构成的。在外面,它们各有各的大门,但在内部,它们全是相通的。四个大屋连在一起,房连房,进连进,显得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这四间屋子分别属于汪家的四个儿子,上辈给他们安排这样的居住结构,就是让他们在一起彼此照应,并保持着有分有合的生活状态和空间形态。
 
  在黟县的关麓村,这里有名的“八家”民居,是连成一体的八位兄弟的居房,在整体外观上,具有结构的统一形式。 “八家”门额上的题字,有表明宅主身份的,也有显示文化修养的。关麓村的民居正门多为青砖雕花门楼,门洞两侧的门柱石各用一整块石料制成,上部门宕也由一块石料制成,所以称为石库门。最具特色的是,一般民居正门都有里外两层门扇,里层是木板门扇,门上包有铁皮,钉的是泡钉,漆了黑色油漆,这被称为铁皮门;外层是镂空菱花扇,空灵剔透的菱花
 
  扇,使原本防卫森严的大门显得亲切近人。
 
   徽州古民居也有以某一家长的宅第为核心,向四周延展的,等等。总之,从整体上,从高处俯瞰,徽州古民居群落都具有空间上的形式美、韵律美。
 
   在外部空间形态上,纵横交错的街巷也为徽州古民居群落增添了美学意蕴。街巷及其所具有的立体空间,是单个古民居之间,以及与其他建筑之间联系的无形纽带。如果说蜿蜒、缠绕在古民居群落内外的溪流、水圳,是条“动脉”,那么联系着古民居群落的古街小巷,就是弯弯曲曲的“静脉”。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仿佛奏出一曲曲和谐的乐章。在明清时期作为徽州府的首县,歙县有一条有名的古街巷——斗山街,据说斗山街的名字来源于它所依之山,因为七丘相连,状如北斗星排列,所以称为斗山。斗山街长约一华里,曲径通幽,在幽深的街道两旁,是成群连片的古民居,这些当年徽商留下来的老房子,像游人一样,摩肩接踵,却又相互错落,有谦有让。斗山街巷道跟渔梁老街的气韵是不大一样的,前者幽暗凄迷,暗藏着数不清的秘密、故事,而后者则是开放的,悠闲的。
 
   徽州古民居的街巷,整体上具有阴柔的、如歌如诉的特性,其独特的构造空间,是弯弯曲曲的青石板铺就的,也是疏疏密密的券门洞、门罩、台阶、花窗或者点窗,以及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穿插构成的,更是受徽州人聚居的理念所影响的。虽然因为宗族、血缘关系,徽州许多古民居是相连相通的。但在建房时,依然讲究不与邻共墙,特别是房前屋后必须保持通畅,这就形成了狭窄的小巷,仅容一人通行的一人巷也到处可见。曲曲折折的小巷纵横交错,相互勾连,把徽州的民居、村落,编织成形形色色的迷宫,使得身在其中的人产生出多种感受和观赏情趣。
 
   徽州古民居在形式、构造和装饰上,有开有合,黑白相间,虚实有致,错综变化,体现了传统美学的诸多原则。但从另一方面说,徽州古民居在建筑构造上也有着它的不足之处,比如它从总体上的封闭,缺乏以人为本的观念;结构的莫测高深之中,说明了对人和个性的忽略和压抑。这些都应该看作徽州建筑的不足之处。建筑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在徽州建筑上,同样体现了时代的局限性。
Copy © 2010-2020 [黄山春秋国际旅行社]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L-AH000063 ] 地址:黄山市屯溪仙人洞新苑6幢401室   法定代表人总经理罗阳
24小时服务热线:13955974196 电话:0559-2312377 2312318 传真:0559-2312399 客服扣扣:2523095776 / 2309549956 投诉电话:0559-12345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E-mail:hscq126@126.com 皖ICP备18014645号-5 皖公安备34100202000397
友情链接